李松林
“25岁,勇敢从大厂离职”“年薪百万,我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从大厂裸辞,如今过得怎么样”……“大厂离职”类帖子近日在网络平台比比皆是。一些博主虚构大厂前员工身份,以求引流获利。(详见今日本报14版)
离职本是个人职业选择,要不要对外公开,全凭个人意愿。如果工作履历真实,愿意在网上交流经验,对求职者也许会有裨益。然而据报道,有人自称参与过公司重大决策、知晓大厂“内幕”,实则只是普通员工;有的连试用期都未通过,却以大厂高管名义开展高价培训;还有的甚至盗用大厂离职者身份。看似交流,实则要钱;看似离职,实则“出道”。种种行径,显然是把“大厂离职”当割韭菜的赛道。
按理说,不少“大厂离职”帖都会“自报家门”、晒人晒证,甄别起来并不太难,为何造假帖畅通无阻?背后有用户追逐大厂的需求,有平台审核“打盹儿”的因素,更因为造假已形成黑灰产链条。据报道,只要花费500元就可找“代办”办理大厂离职证明,与实际盖章的效果一样。“大厂离职”帖已让人难辨真假,造假产业链更让网友防不胜防。即便冒牌货被发现,网友和企业还面临调查取证烦琐等困难。造假成本低、留有后手多、维权门槛高,一些“大厂离职”博主因而肆无忌惮。
假人设早晚立不住,靠造假捞金不可能长久。据报道,在长沙市开福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一公司指使员工虚构大厂离职经历,引流推销高价课。法院认定该公司构成虚假宣传行为,判决其支付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万元。司法机关的裁决,是对造假者的有力惩治,也维护了用户、被侵权公司等多方权益。大厂和网络平台也应建立虚假身份识别模型等,精准核验“大厂离职”帖,揭开其真面目。
“大厂离职”不是起号素材,更不是引流卖课的道具。下架虚假“大厂离职”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堵住借此生财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