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A上海学校副校长杨正群:以课程创新驱动学生未来竞争力

教育 (5) 2025-10-28 16:07:33

  上海国际学校2026年的春季招生已提前拉开帷幕。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考虑转轨国际教育或寻求转学插班机会,相关需求持续升温。部分学校甚至在正式启动春招之前,名额就已被家长早早锁定。

  在此背景下,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秋季择校巡展”首场活动于上海成功举办。活动吸引了上千个家庭亲临现场,了解最新国际教育规划与升学策略。众多资深升学专家、知名校长齐聚一堂,为家长解析多元教育路径,探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WLSA上海学校副校长、华盛怀少学校常务副校长杨正群参与本次展会并进行了主题为《WLSA课程创新赋能学生发展》的精彩演讲。

WLSA上海学校副校长杨正群:以课程创新驱动学生未来竞争力 (http://www.hilij.com/) 教育 第1张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感谢新浪教育。我进入国际教育领域近 20 年,而WLSA的发展历程已逾 22 年,这让我得以从两个视角观察国际教育在上海乃至中国过去 20 余年的发展与变迁。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家长交流,一方面分享对国际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大家介绍WLSA这所学校。

  市场上对WLSA有不少标签,比如“沪上AP头部学校”,“哈耶普斯麻大满贯”,我们的A Level项目近年也持续发力,在 2025年福布斯国际学校排行中位列第六。这些都是符号化的标签,但在我看来,理解WLSA需要从更核心的维度切入。

  WLSA学校理事、韦伯学校前任校长Taylor Stockdale先生曾对家长说:“WLSA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世界级平台,这个平台连接着全球六大洲的56所优质学校。”从Taylor先生的定义出发,理解WLSA有两条核心线索:首先,它是一个平台、联盟与协会;其次,它才是一所学校。

  WLSA的发展始于2004年的教育论坛,2011年我们为搭建更广泛的交流网络,在纽约成立了“世界名中学联盟”。联盟的宗旨清晰,即促进全球范围内名中学之间、名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交流,使命是“连接世界卓越学校,赋能未来全球领袖”。

  从2011年至今的14年间,联盟从最初的6所发起校、43个成员校,发展到如今覆盖全球的56所成员校,主要集中在北美、英国、中国、澳洲等教育发达地区,在南美、非洲也有布局,最新的第56所联盟学校便是WLSA嘉定校区。

  要理解WLSA作为“协会”的独特性,我常跟家长提到“三把钥匙”,它们能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识这个创新型平台:

  第一把钥匙是“触达世界的资源”。依托WLSA基金会与升学指导委员会,我们搭建了全球范围内学生、教师、教育者及中学与大学的交流对话平台。比如,我们每年举办全球学生大会(今年在澳洲悉尼举行),开展“学生交换项目(Student Exchange Program)”——冬季组织学生前往格罗顿中学、南非领袖学校等联盟校,开展文化、课程、体育教育交流(如 2024 年与格罗顿中学冰球队举办友谊赛);每年4-5月则邀请联盟校学生来上海交流,体验WLSA GIP课程、上海文化(如南翔小笼包)、走进商汤科技感受中国AI发展、参访清华大学等,为青年学生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

  在国际教育资源与大学合作方面,WLSA升学指导委员会由世界名校副校长、招办主任等组成。我们会在全球多地举办教育展,今年上半年已在上海、杭州、深圳举办三场高影响力活动,7月又将活动延伸至大洋洲,吸引13所顶级大学、当地政府高官参与,参会者超700人。

  第二把钥匙是“教育公平的初心”。WLSA的愿景是“让背景各异的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独树一帜的教育”,我们不希望有天赋的孩子因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等因素错失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十多年前我们便发起了WLSA助学金项目,截至目前已资助近200位来自中国、英国、南非的学生,奖助学金总额达1.17亿人民币。

  与多数高中“仅覆盖高中三年”的奖学金不同,WLSA推行“3+4”支持模式,正如Taylor Stockdale先生所言:“WLSA是一个独特的为全球优秀学生提供高中和大学经济支持的教育平台”,我们不仅帮助学生进入国外大学,更助力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第三把钥匙是“创新驱动的课程”。学校的核心是“做教育”,而非“应试”。过去20年观察国际教育发展,我们发现存在“将美国教育等同于AP考试、英国教育等同于A Level考试”的“洋高考”趋势,这并非教育的初衷。WLSA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赋能学生未来发展”,因此除常规标化课程外,我们联合全球联盟校研发了“Global Impact Program(GIP全球影响力项目)”。

  GIP课程聚焦学生软实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核心理念与IBDP高度契合,尽管 WLSA未开设IB课程,但GIP完美融合了IB的精髓,旨在促进学生学术卓越、培养社区领袖意识与全球公民素养。

  GIP课程的研发兼具“自我迭代”与“国际借鉴”:我们将英国温彻斯特公学的辩论课程“Division”改造为WLSA的“Colloquy课程”,通过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还引入哈佛西湖中学的“ADAS课程”,让学生以圆桌论坛形式探讨全球范围内有争议的文化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正是基于这“三把钥匙”的支撑,WLSA在2012年与复旦附中合作,成立上海首个高中校区。13年来,WLSA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课程体系从单一美高课程,拓展为覆盖K12全阶段的“全谱系课程”,既包含国际化课程,也有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体制内课程,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双语融合课程;校区从1个增至3个,达成“哈耶普斯麻和藤校牛剑大满贯”等亮眼成果。

  期间,我们经历了两任外方校长:第一任Tony Little(伊顿公学前校长)目前担任理事主席,第二任是去年上任的上海美国学校前任校长。今年,原杨浦、宝山两个高中校区完成合并整合,我们提出“重新出发”的口号,以新校区、新理念、新架构、新课程与新创新中心,进一步赋能教育发展。

  家长最关心的“课程”,恰恰是WLSA“赋能学生”的核心载体。我们坚持“全人教育”,拒绝将国际教育窄化为“标化考试”。因此,无论是高中的AP、A Level项目,还是初中创新项目,除常规课程外,都融入了WLSA特色的GIP课程。这些课程短期内可能与标化考试无关,但对学生未来的大学面试、职场发展乃至长远人生都意义重大,这是我们对“教育长期主义”的坚守。

  查看WLSA的课程图谱会发现,SG美高课程与A Level课程均由三部分构成:以“博雅教育、通识课程”为核心的基础课程;以AP、A Level国际课程为代表的高级课程;以及融合WLSA育人理念的“菁英课程”(即GIP全球影响力课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

  除课程外,升学是家长关注的另一重点。WLSA上海学校提出“陪伴式生涯规划”:从初中开始介入,高中阶段系统化指导,从高一开始,每班配备1名升学指导老师,三年全程跟进学生的规划、申请、文书、标化、活动等事宜。

  更具优势的是,我们背后有“WLSA CAN(升学指导委员会)”的资源支撑。该委员会2013年在伊顿公学成立,此前提到的大洋洲教育展、中国教育展均由其组织。依托这一平台,我们能将优质资源直接引入上海校区:比如今年开学不到一个月,便已举办10多场大学展,邀请包括藤校在内的顶级院校的招生官走进高中校区。

  此外,我们高度重视“学生活动课程”,鼓励课堂外的互动与思想碰撞。目前,WLSA校区(占地约40亩)已孕育出100+社团,另有13个特色项目、15支校队,“无体育不WLSA”是我们的理念,中方校长、外方校长及前任外方校长均为运动爱好者(擅长长跑、赛艇、篮球等),体育已融入学校基因。

  好的理念与课程,需要专业团队落地。WLSA的师资队伍兼具专业化与国际化,管理架构也颇具特色:美高、A Level两个学部均采用“中外方联合管理”模式,既能保证课程的本土化适配,又能确保国际视野的融入。

  市场判断一所学校的口碑与社会效益,最终要看“出口”。从2015年第一届毕业生到2024年,十届毕业生中:美国方向,参考US News排名,美本前30名校录取率达40%,2025年这个比例已提升至43%;A Level方向,近四年牛剑平均录取率13%(位居上海前列),G5名校录取率约49%。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在2025年榜单中特别标注了“初中部直升高中学生的升学成果”,美本前30的录取率为62%,充分体现了初中阶段培养的优势。

  接下来,我简要介绍WLSA初中部及“创新课程项目”。

  除国际课程与常规国家课程(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对接中考、高考)外,WLSA还设有“创新课程”,该项目原位于浦东,现迁至嘉定校区,其理念源自第一任外方校长Tony Little:建造一所学校,“让学生从教室外学到的东西与教室里一样多,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东西与同学之间一样多”,核心是打造“让学习在教室内外、师生间、同学间同步发生”的创新生态。

  创新课程项目始于2014年浦东校区,至今已有11年历史。初中阶段需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计划直升高中国际课程、未来出国深造”的学生,设计了“创新课程项目”,兼顾教育的广度、深度与温度。

  通俗来说,创新课程是“双语融合课程”,具体包含三部分:

  第一,学科拓展(双语元素课程)。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融合多样化学习资源,采用双语教学与外教授课,覆盖英语、数学、科学、体育、人文及Stem项目,帮助学生夯实学科基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学术英语能力。6-9年级不同阶段,双语课程的占比会动态调整。

  第二,主题探究(对标高中GIP课程)。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研究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比如我们开设的“SDP 课程”(2006年与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联合研发),学生可探索“基因提取”“未来教室设计”“谷物早餐包装设计”“工程结构稳定性” 等感兴趣的课题,兼具趣味性与技能培养价值。

  第三,素质养成(CCA课程)。我们将活动课程分为五大类,统称“五A课程”:

  • 体育类:涵盖足球、橄榄球、高尔夫、攀岩、篮球、网球等十多种项目;
  • 艺术类:包含弦乐、民乐、街舞、爵士舞等十多项;
  • 学术类:提供学术挑战赛指导,助力学生挑战高难度学术内容;
  • 科创前沿类:聚焦前沿科技,培养创新思维;
  • 实践类:注重动手能力,丰富实践体验。

  初中创新部重视学生关怀与生涯规划。每个班配备3位导师,推行“6C 关怀”;采用纵向打通的“学院制”(类似《哈利波特》中的学院模式),学生可选举级长、副级长及各委员会成员,自主举办丰富活动。从6年级开始,初中部便从“学术、标化考试、文书、拓展活动、推荐信”五个维度,为学生和家长提供阶段性生涯规划指导。

  这一体系的成效显著:2025年,WLSA初中部直升高中学生升学再创佳绩,美本前30录取率62%(高于高中整体的43%,含4枚藤校、2枚JHU Offer,且连续四年斩获芝大Offer),美本前50录取率100%,美国文理学院申请也再创新高。

  我们将这一成果归纳为五大原因:创新的课程理念与教育模式、与高中一致的评价标准、WLSA全球资源的共享、初高课程的有机衔接(直升学生适应周期短,多学科具备“先发优势”)、浸润式英文环境与积极包容的校园文化,以及 WLSA高中直升通道的保障,归根结底,是“课程创新”为“全人教育”提供了核心支撑。

  最后,公布开放日信息:第一场开放日为10月25日,感兴趣的家长提前预约参与。感谢大家的聆听!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