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学校2026年的春季招生已提前拉开帷幕。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考虑转轨国际教育或寻求转学插班机会,相关需求持续升温。部分学校甚至在正式启动春招之前,名额就已被家长早早锁定。
在此背景下,由新浪教育、微博教育、择校行联合主办的“新浪&微博2025国际教育秋季择校巡展”首场活动于上海成功举办。活动吸引了上千个家庭亲临现场,了解最新国际教育规划与升学策略。众多资深升学专家、知名校长齐聚一堂,为家长解析多元教育路径,探讨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上海宏润博源高级中学执行校长刘刘参与本次展会并进行了主题为《解锁未来:宏润让优秀不限形状》的精彩演讲。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
首先,我们要为刚才演讲的同学鼓掌——在这样的场合能有如此表现的学生并不多见,诺科在学生培养上确实做得非常出色。今天,我很荣幸能和大家分享上海宏润博源的教育理念:让优秀不限形状。刚才那位同学很优秀,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要成为他的样子。每个孩子都该有属于自己的形状,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宏润博源有两位学生成功考入美国CMC学院。这所学校是美国排名第八的文理学院,录取难度极高,在上海仅招收6人,而我们学校就占了2个名额。更重要的是,这两位学生风格迥异、各有特色。其实,每个孩子因成长背景、性格特质不同,本就与他人存在差异。如果强行将孩子塑造成别人的模板,不仅会让他失去自身优势,更会磨灭他的自信心。
不知道在座有多少家长正在为“如何择校”“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培养孩子”而困惑。这里我想推荐一个公益视频号——“国际校长三人行”。后续我会具体介绍“三人行”的成员。屏幕上也有我的微信号。我在教育行业深耕39年,其中国际教育领域有32年经验。早年有幸在上海中学任职,我很愿意用毕生积累的教育经验,为大家解答疑惑、分享心得。
过去在类似场合,我曾劝退过不少家长。比如有些家长是外籍身份,却想为低龄孩子选择我们这类偏西式的国际学校,我会建议他们慎重考虑,低龄阶段未必适合这类办学模式。我们做教育,是想把福报之事真正落到实处,帮每个家庭找到适配的教育路径。大家今天听各校宣讲,可能会觉得说得都很好,听起来都差不多,但只有走进校园,才能看到真实的差异。校园里的老师、学生,或许能让你找到和自家孩子很像的身影。通过交流你会发现,孩子是否适合这片土壤,答案会清晰很多。
我是刘刘,现任宏润博源董事、执行校长。1986年,我有幸进入上海中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最近我格外兴奋,因为上海中学即将迎来160周年校庆(10月18日),很多往届学生已约我届时相聚。我对上海中学的感情格外深厚,不仅因为它是一所常出状元的名校,更因为我们家族与它的渊源——我的父母、女儿都毕业于上海中学。大家看我的微信也能感受到这份特殊的情感联结。
1993年,上海中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由中国人主办的国际学校,主要招收外籍及港澳台学生。这所学校录取门槛很高,很多家庭想进却因身份限制未能如愿。当时我在陈校长(他于1982年进入上海中学,是国际部创办元老,曾任国际部主任)身边工作,他常因家长托关系想入学却不得而惋惜,也因此萌发了创办一所招收中国籍学生的国际学校的想法。
2013年,我们的学校正式成立,至今已有12年。现在,我和外方校长组成的管理团队非常稳定,这种配置在全国都不多见。外方校长曾获“中国国际化学校杰出校长”“亚洲明星校长”“教育创新领军人物”等荣誉,这些认可源于他多年来在国际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国际校长三人行”的第三位成员就是他。他拥有美国顶尖高中的工作背景,能将美国优质教育模式与陈校长的办学经验结合,落地到我们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我们三人打造这个公益视频号,就是希望用专业视角,帮家长更清晰地认识如何选国际学校,如何助力孩子成长。
今天我分享的内容,不仅代表三位校长,更代表我们学校一支互信、稳定的专业团队:团队中80%以上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或相关教育背景,100%的教师都在教学一线(我前两年虽未直接授课,但仍住在学校)。更重要的是,三位校长和学生吃同样的食堂餐。大家都关心校园食品安全,而与学生同餐就是最直接的监督方式。
我们对教师选拔有严格标准,绝不是有外国脸就能教好课。外教需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在专业领域能为学生提供切实帮助。目前外教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师生比达到4:1,这样的配置在行业内非常奢侈。我们的教师团队背景亮眼,既有毕业于普林斯顿、康奈尔、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约翰·霍普金斯等美国顶尖高校的老师,也有牛津大学及北大、清华、纽约大学等校的优秀人才。
目前,学校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既有国际课程班,也有国内双语班。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某所学校宣称没有国内课程,需要多留意。我们开设国内双语班,源于前几年国家对国际课程班的规范筛选,符合政策要求的学校可获得国内民办高中资质,这不仅是合规的保护伞,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理科高考状元目前就在我们学校任教,负责国内双语班的授课。
一所学校若想让所有孩子长成一个模样,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疫情期间,我们学校有位蔡同学(当时是11年级学生,后来成功考入藤校)曾说:“这三年里,我真正做到了‘恣意生长’。如果没来这所学校,没有这样包容开放的环境,我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学校的老师们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想的成长空间,身边很多同学都是‘低进高出’。”
我在上海中学工作多年,教过不少考入耶鲁、哈佛的学生,但我从不认为这是我的功劳。我只是有幸在上海中学这样的名校任教,而学校本身就筛选了一批优秀生源。但在宏润博源,我真正感到自豪:很多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突出,经过两三年培养,不仅在专业领域有了深入钻研,更从刷题机器变成了有创新精神的个体,这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常有家长说“你六十几岁了,看着一点不像”,其实是因为我每天都在做有意义的事。见证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每一位都独具特色:有从“网瘾游戏成瘾”转变为“十年级考5门AP全A”的学生(要知道,即便是顶尖学生,一年考5门AP全A也并非易事);有曾在“一梯队名校排名第一”,后来转学到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从三千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网球大师赛职业赛球童的学生;还有曾因个人状况陷入困境,最终通过自我疗愈、帮助他人实现成长,成功考入弗吉尼亚大学心理系的学生。
如何让孩子保持自己的形状?核心在于我们不内卷、不做同质化培养:不要求孩子照抄别人的成功路径,不强迫孩子做父母觉得好但自己不认同的事,不跟风盲目努力。我们专注于三点:个性化支持、学生自主发起的活动、温暖有爱的社区氛围。
昨天我们刚举办完家长会,会前家校委员会召开了会议。几位家长代表说,自己之所以愿意担任代表,正是因为看到孩子在学校的巨大变化;他们还跟新代表分享:跟着这样有经验的学校走,家长只需要做好两件事——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做孩子的朋友,不用过多干涉,孩子自然能在学校健康成长。
我们不做“内卷”的事,而是致力于建设充满爱、信任与包容的社区,这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英语不好,能读你们的国际学校吗?”我会先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有时甚至会建议:“你家孩子或许更适合读国际学校。”因为英语不好往往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内驱力未被激发。孩子可能不喜欢传统的死记硬背,而国际学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或许能让他重新找回学习兴趣,激活内驱力。家长愿意听我的建议,或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我不是在宣传学校,而是基于几十年的教育经验和大量学生案例,给出的真诚建议。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性与自信心。
我们的校区环境优美,曾被评为“最美校区”,且是独立封闭管理。整个校区只有我们一所学校,没有其他机构入驻。这里也提醒大家:如果某所学校的校区内还设有其他学校或机构,需要多关注其管理规范性。
在宏润博源,我们坚持“师生为本”,不仅重视学生培养,也格外关注教师成长。这正是我们能吸引优秀教师、并让他们长期留存的关键原因,也因此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充分认可。昨天家长会结束后,有家长给我发了长长的感言,我连夜记录了下来,会在今明两天的朋友圈分享,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宏润博源。
学校非常注重“激发内驱力”与“锻造思维能力”,课程体系丰富多元:核心学术课程之外,拓展选修课近100门,还有融合了上海中学本部、上海中学国际部办学经验的校本课程;开设双优课程,涵盖艺术、体育领域,学生可根据兴趣灵活选择;生涯规划课程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就启动。我们认为,留学不是最后一两年的包装,而是整个高中阶段的成长积累。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会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海外大学的申请要求,这些服务均包含在学费内,不额外收费;领导力课程则聚焦实用能力培养。如何带领“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达成目标,是重要的职场与生活技能,我们会通过课程帮助学生掌握。
此外,我们还有国际交流课程,让学生在跨文化实践中提升自主与自信。很多机构会收取高额费用,为学生提供所谓的背景提升项目,但我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背景提升,应该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长期开展的。比如我们借鉴IB课程的理念(陈校长1995年就是IB课程的践行者,虽未开设完整IB课程,但吸收了其核心优势),每周一都会组织CAS活动(创造、行动、服务),既能激发学生潜能,也能自然地提升他们的申请背景。
学生社团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如何做社团大有讲究:我们的“北辰论坛”,让学生对学校发展提出建议,并要求给出有说服力的方案;研学活动、公益实践则帮助学生连接社会、拓展视野。
再说说升学成果,我们更看重学生成长中的突破:不是“本来就优秀的孩子考得好”,而是“原本水平一般的孩子,经过培养后达到更高层次”。比如有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平平,最终却考入了超出预期的名校,这种低进高出才是我们最珍视的成果。目前,我们的毕业生去向覆盖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大家可以通过学校官网了解更详细的升学数据。
最后想和大家说:选择国际学校与选择体制内学校有很大不同,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都与其创办人的教育理念、客观条件密切相关。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合适的学校。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带着孩子,找到真正适配的成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