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倩:此时此刻问天在天上做什么?你们一定非常密切关注它们。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已是进入到了两舱组合体的状态,除了机械上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的通信网络、信息网络,还有整个环境控制已经融为一体。现在相当于我们叫问天成了两舱组合体的一部分,是这么一个状态。
王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7月27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展览馆里,《面对面》栏目采访了刚刚从文昌发射基地返回北京的他。
记者 董倩:您是总指挥,空间站这个工程还有总师,总师和总指挥之间怎么互相协调起来、配合起来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共同要为这个工程来负责或者做好工作的,那么总师是作为技术负责人,更侧重技术的一些分析、决策,作为总指挥是要进行整个统筹、协调、组织。
问天实验舱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约23吨,是我国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单体飞行器,相关指标比天和核心舱更高,可以为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提供更舒适的环境和更优越的条件。同时,它也有为天和核心舱提供备份的功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对于核心舱来说,我分配给它的任务就是它作为整个平台的控制中心,而我分配给问天的功能就是第一它要作为整个空间站系统级备份,核心舱万一不行了,那么问天实验舱要把整个管理权接管过去。
按照任务时间表,中国空间站的另一个20吨级航天器——梦天实验舱将在今年10月发射。届时,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形成“T”字基本结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将最终完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按我们规划,到今年年底,实现我们第一次航天员在轨的交接班,从这一时候开始,就进入正常的人员轮替的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上的人就不间断了。
空间站的故事
中国空间站的建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最终实现。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就在前一年,王翔考入清华大学的工程力学系。
记者 董倩:当时去考清华力学系的时候就预想到未来我想从事跟这些方面相关的职业吗?还是说命运一步一步遇上了,所以进来了。哪儿吸引你?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当时学这个专业肯定是希望干类似相关工作,航天、航海、航空类似的。就是本身这些东西给你一种现代科技的感觉,你能设计一个东西,它真能实现,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思。
从1992年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历经10年磨砺,这期间,王翔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在2001年前往德国马普金属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5月他回到清华。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飞上太空,中国首次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取得关键性进展。
记者 董倩:这件事情对您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 王翔:航天员都上天了,我觉得那个时候可以判断出来,肯定不会是一个短期的、一次性的行为,肯定后续是一个飞船也好、空间站也好,它是一个大的长远的发展,而且那会才刚刚实现一个人上天,那后面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觉得要投身到这样一个地方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