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票的特斯拉Optimus,给国产人形机器人提了什么醒?

财经 (1) 2025-11-17 13:59:11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钛媒体APP)

可以说2025年人形赛道在全球升温,离不开的一个推手就是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从2021年定名为Optimus(擎天柱)的人形机器概念图公开、到2022与2023年分别公开原型机与第二代(Gen 2)产品,三年里每年一个脚印;2024年Optimus未再推出新版本,只是进行了部分功能场景展示,从而让业界的胃口被吊到了2025年。

2025年3月,马斯克就在特斯拉的全员大会上宣布要在年内生产出5000台Optimus,但仅仅4个月后该款机器人产能不足的信息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被确认,宣告了Optimus进展目标在年内的跳票。

而到了10月下旬的第三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又宣布将在明年一季度推出Optimus V3,并于明年年底开始量产。

考虑到马斯克有过几次的“画饼”前科,被他寄于厚望的这款人形机器人以及其量产前景会不会再出波折,就很难讲了。

也许人们会好奇,这位“当代钢铁侠”所领军的特斯拉----这家当今全球可以说资源技术禀赋最为全面、同时也是最擅于不断用一个个成功案例来推动其公司叙事的企业,为什么会连续两年没能在他们下重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取得大的进展?这背后,对于国内目前势头火热的人形机器人领域玩家又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场景之别

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差异,可能是以特斯拉Optimus为代表的美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和中国在该赛道头部玩家们首先的分歧。

马斯克一开始就强调旗下机器人的目标是工业和民用场景并重,回过头去看特斯拉在2024年上下半年对Optimus项目进展的两次集中披露展示:分别是上半年在工厂的部署,以及下半年其进入家庭消费场景里遛狗、修剪草坪等能力的展示。

而在2025年7月,特斯拉所谓“全球首家超级充电站餐厅”在美国西海岸开始营业,吸引潮人们纷纷前往该店的一个卖点,就是Optimus机器人以服务员身份,为顾客们送上薯条等餐饮食品。

联系马斯克对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未来前景的“夸张”描绘,他似乎早早的就把Optimus相当一部分的预期场景落到了家庭甚至健康医疗等C端的泛服务行业。

加上Figure AI03人形机器人近期展示的“叠衣服”等功能场景,可以说美国的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都把目光锁定了“进家”这个目标。

与之形成一定对应的,是国内的人形机器人玩家几乎都把预期场景放在了B端。目前头部公司,诸如宇树、优必选等,其获得的主要订单无一例外来自于B端,而许多机器人实训的场景,也是放置于合作企业内。而即使有少量商业展演,也是基于公共服务范围内的“展示型”场景,是机器人提前设定好程序后的自动化表现,并没有多少“智能”的含量可言。

为什么特斯拉要急于让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服务场景?这背后当然有数据训练等技术因素的考虑,此外,北美地区目前尚存的制造业,原有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相对较高、且迭代进程和体系完善,恐怕短时间内难以硬生生开辟出一个足够支撑起特斯拉想象空间的巨大B端市场。

同时二姐觉得,作为弥补未来电动车市场相对萎缩的“拳头产品”,特斯拉会想让量产后的Optimus尽快在C端用户中,重走一遍当年其电动车品牌走过的渗透-传播路线。

随着美国财富中坚在过去数十年里逐步从传统中产人群,转向以科技新贵们为代表的新经济人群,后者对于带有“科技感”的产品天然有着更高的好感和接受度。如果价格合适,印有特斯拉符号的人形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该群体新的能够彰显自身价值身份的工具,并引发一定的跟随效应。

而国内这边的条件则有较大的区别。与依仗着软件生态和基础大模型等优势想继续死磕机器人的“大脑”AI层取得突破的美国同行不同,国内玩家们选择了不同的客户策略,目前更聚焦于如何凭借快速发展的供应链,在特定工业场景下加速落地,以抢占市场。

打个比方,特斯拉的思路是先闭门修炼,而国内玩家们走的则是“以赛代练”的路子来加强自身实力。

国内一些互联网消费企业,都以投资的方式关联了一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企业:比如阿里投资了宇树、星海图等,京东投资了智元、众擎等,美团亦有这方面布局。相信这些日益“毛细血管化”的消费级企业,能在接下来为国产人形机器人提供许多实验和训练场景,帮助其加速在B端场景的渗透和落地。

技术之困

Optiums的跳票和量产计划滞后,体现着人形机器人赛道目前尚存的诸多挑战,尤其是技术层面。

比如“看得到”的“灵巧手困局”。

10月底,小鹏机器人推出的人形机器人IRON惊艳亮相,其灵巧手部件的自由度达到了22个,与去年11月Optiums推出的灵巧手自由度能力持平,已经离真实人手的27个自由度很近了。IRON的表现在社交媒体上也获得了马斯克这位“对手”的点赞。

然而今年的媒体报道却显示,特斯拉还在打磨、想要取得进展的新版灵巧手陷入了技术瓶颈。虽然已经过去近一年,但特斯拉的团队似乎始终无法很好解决产品量产后必须面对的标准化问题,作为一个部件整体的灵巧手面临使用时间受限等困境。一些已经基本完工的Optiums模型因为缺乏对应的灵巧手等部件而迟迟无法完成最终组装。

在去年的Robottaxi活动上,还曾出现Optiums打翻饮料等尴尬情况,也说明了现有的灵巧手在和整机联动时依旧存在不少的性能局限。这也许也是深谙乔布斯“show就要表现完美”理念的马斯克今年较少在公开场合让Optiums“秀肌肉”的原因。

这还只是机器人“外表”上相关的技术难题,除此外,在涉及机器人“大脑”的Ai、数据采集等一系列环节上也都还是难题重重。

特斯拉尚且如此,在AI芯片和基础大模型等方面尚显的有短板的国产人形机器人该怎么办?

寻找外部合作伙伴当然是一个解决办法,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宇树在内的企业都通过这个路径来补足AI和大脑的差距。

在数据采集上,对比特斯拉此前用端到端的VLA路径采集数据,却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国内出现了所谓“轻量化采集”的“数据提供商”,此外还有上游企业提供“仿真-现实迁移”的数据采集办法,就是通过仿真环境生成的训练数据,再将其通过对比学习等方法来让机器人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然后根据不同细分领域做专业数据训练。只不过,这些方式采集的数据,在现实迁移环节多少存在局限性,还需要在未来加以克服。

成本控制

作为全球级的巨型企业,也许特斯拉在自身资金和资源禀赋等领域并不存在太大问题。而国内赛道的玩家们却必须考虑这些。

好在一方面,作为热门赛道,今年围绕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投融资氛围热烈:仅在今年上半年,在一级市场内具身智能产业全链总共就有超过140次融资事件 金额接近200亿元,赛道头部企业IPO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部分会直接作用于赛道内的企业,而在更多时候,会给B端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信心。

而下游人形机器人厂商获得的订单量产,又反过来驱动了上游需求增长、技术改进和成本下降,并在二级市场里促成了相关概念股的普遍繁荣。

但即使是特斯拉,想要让一款产品真正能成为消费级商品,也必须回答“成本-性能”平衡问题。

根据日前一份高盛报告披露的行业数据,预估随着产业发展,灵巧手的价格有望从17000美元一只,逐步降低至7000美元一对,约相当于原本的五分之一。

充分利用国内的供应链支持就成为了国内人形机器人玩家必须走的路径。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就表示,目前宇树科技能够成功实现盈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深耕该赛道多年的他们对于硬件把控能力比较强,“能商业化的机器人不是堆料,而是在每个环节都选择最合适、成本最优的方案”。

而在性能层面,以追求可靠性和一致性为主要目标,国内的整机人形机器人厂家开始越来越多选择和具有成熟度和跨界技术积累的供应商合作,最直观的案例就是小鹏机器人,相信他们多少把其在汽车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和管理能力迁移到其在机器人的研发上。

总结来说,特斯拉Optiums的项目发展,一方面对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整合有一种“打样板”效应,另一方面作为下游,能在产业端给予上游供应商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引,使其不至于跑偏,而未来其庞大产能需求也保证了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持续处在动起来的状态里。此外,特斯拉背书和领跑效应,也有助于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更大群体里的口碑心智扩散。所以,Optiums在未来是否会继续跳票,会是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波动影响的事件。

总之,祝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厂商能答好来自市场的试卷,给出需求方要的解决方案,这是玩家未来走向成功的真正路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