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的历史性上涨,预示着某些远比通胀或通缩更为根本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
10 月 16 日,黄金涨势不减,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 4300 美元大关。黄金今年初以来已累涨超 60%。
(黄金今年以来涨幅 64%,截至 10 月 17 日)
彭博宏观策略师 Simon White 指出,黄金传递关键信息在于,它不仅是对抗货币贬值的通胀对冲工具,更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对冲——从严重的信贷衰退到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Simon 认为当政府债务和各类信贷产品的风险日益加剧时,以实物形式持有的黄金,因其不属于任何人的负债,而成为无可指摘的终极抵押品。
因此,无论未来市场面临的是通胀冲击还是通缩危机,黄金的需求都可能持续高涨。
黄金不只是通胀对冲工具
Simon 表示市场对黄金最大的误解在于将其仅仅视为通胀对冲工具和货币贬值保护手段。但历史数据显示,黄金在通胀极低和极高时都表现最佳。
如果黄金仅是通胀对冲工具,其回报应随通胀率上升而递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 1930 年代的严重通缩期,即使美国政府强制私人持有者以每盎司 20 美元出售黄金后重估至 35 美元,黄金仍实现了上涨。若非当时市场被关闭,涨幅可能更大。
美国当年没收黄金正是因为民众在大萧条期间开始囤积黄金,加剧了通缩危机。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只是金融体系压力上升的症状。
(无论通胀率的高低,黄金都表现不错)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高质量抵押品,这正是市场当前迫切需要并推动金价走高的原因。
信贷市场暗藏危机
市场正押注的风险之一,是一场重大的信贷衰退。
Orlock Advisors 的分析师 Russell Napier 认为,金价上涨主要预示着一场即将来临的信贷危机。尽管高收益和投资级信贷利差近来不断收窄,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正在下降。
利差是相对于 " 无风险 " 的政府债券收益率来衡量的,但在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财政赤字巨大的背景下,政府债券的 " 无风险 " 属性本身已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
更重要的是,如果用银行间互换利率(swap spreads)来调整一下,就会发现实际的信用利差(企业债与国债的利率差)其实更高了。
这说明,私人市场借钱的成本变贵了,银行自己承担风险的成本也上升了——简单说,现在借钱更贵、风险也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