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一个以二次元文化而闻名的,广告商们总喜欢采用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年轻消费者。一支名为“赤いきつね 緑のたぬき”(红狐狸与绿狸猫)的泡面广告近期却因性别争议而引发了广泛热议,播放量一度激增至1.4亿次。广告内容本意旨在描绘日常饮食场景,但却无意间触发了对性别表现与刻板印象的讨论,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焦点!

故事始于2023年2月6日,当时东洋水产发布了这支短短34秒的动画广告。广告以精美的画面和诱人的食物描写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期的反响大部分是积极的。配音演员市之濑加那更是为这支广告增添了亮点,令许多粉丝对其寄予期待。没过多久,事情却急转直下。
到了2月15日,广告的播放量仍然徘徊在300万次左右,但仅仅一天后,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月16日,社交上对于广告的批评声骤然增多,涉及 “性别歧视”、“男凝”等问题,广告迅速冲上热搜,播放量暴涨至4000万,深夜时分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亿次。
这场风波的引爆点是某位自称“广告顾问”的用户在推特上发表的评论,详细列举了广告被抨击的多项理由,阅读量在短时间内达到了357.4万次。她指出广告中的角色设计和表现方式透出了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认为这种表述与现实女性的声音存在很大差距,难以让女性观众感同身受。
随着讨论的深入,许多网友感到不适,尤其是对于广告中女性角色的刻画。评论者认为,广告传达的意图应该是放松与舒适,而非描绘一幅精致的、带有性暗示色彩的场景,令人感到不安和“被偷窥感”。有人甚至提到,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在追剧、流泪的情景,在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让人质疑广告为何只聚焦于女性,忽略了男性角色的内心世界。
更能够引起争议的是,广告官方随后发布的“男性篇”广告内容与女性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对两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男性角色被塑造成典型的上班族,而女性则展现出追剧时的脆弱、情感状态,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讨论。
此次争议背后,显示出了一场关于性别、消费文化以及社交媒体舆论的广泛反思。许多网友开始关注动画制作的技术问题,甚至有评论指出,该广告似乎运用了AI技术,导致画面不够协调,进一步引发了对制作团队的讨论。
在社交上,广告短片的导演兼监督山下RIRI因为此次事件受到频繁的批评与指责,其作为女性创作者的身份也让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尽管不少支持者在评论区为她辩护,呼吁大家不要对此次炎上事件过于关注,但舆论的冲击依然在发酵。
透过这场风波,许多研究者与评论者也对目前社交媒体盛行的“舆论暴风”现象进行了反思。一位负责研究性别问题的学者表示,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让个别人的声音迅速放大,但随之而来的也可能是对广告和创作者的不公正评判。
在这场以泡面广告为起点的争议中,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对性别表现的讨论,还有品牌营销的复杂性。在经过舆论风暴的品牌,虽然面临压力,但播放量的暴增及销量的提升达成了其营销目的。而当公众对于这些事件的关注哦,再次回归广告的内涵时,我们更应思考的是:在这场热闹的争论中,谁又真正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呢?
综上,广告无意间成为了社会各界关于性别表现和消费文化讨论的焦点,反映出当今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广告内容表述的高度关注。而在这场网络狂欢中,诸多声音的交汇与碰撞,也许预示着时代变革的潮流。